
開幕影片
A分場 提問表單
創意真的是憑空出現的嗎?設計思考告訴我們那些開創性的點子其實是來自於對問題的真正理解,當我們了解了一個問題產生的根本要素,我們才能真正地找出它的解方。
除了解決問題,設計思考亦可應用在教學,畢竟它所強調的便是了解問題的根本。本研究記錄了高一人社班學生參與的設計思考系列課程,此課程是以無家者議題為例,並請學生從了解無家者到嘗試去構築一種能協助他們的策略,本研究將重心放在學生對無家者的認知與態度,並分析學生是如何由誤解到同情,再從同情轉至同理的。
此研究的精彩之處在於能看見學生對無家者的認知與態度並不是同時增長的,而至於學生的態度是在何時轉變的,就請閱讀全文囉!
社群媒體 Instagram 想必很多人都聽過用過吧 ! 像這種的社群媒體,經常被我們使用著,用來與朋友交流、用來追蹤迷因帳、用來⋯⋯,足以見到他已經融入我們的日常當中。很多人認為 IG 的最大功用是維繫友誼,那 IG 帶來了多大的友誼影響?而在使用 IG 後又能帶來什麼感覺?本研究將使用量化問卷法,來揭開隱藏於IG的神秘面紗吧!
B分場 提問表單
在同志圈內流傳著一句話,每位男同志的生命中都有過一段異男忘。
用太過簡短的話來說,異男忘是男同志「愛上」異男的故事,但由於男同志的身份所遭遇到在社會上的對待,這份戀愛經驗因而與其他人產生不同。這樣的研究觸碰到了十分隱密的一塊地方,關於性別認同、關於親密關係。在異男忘的經歷裡,由於陽剛氣概的作祟、害怕他人的眼光、喜歡著對方的感情⋯⋯等,都使得異男忘愈發難以忘懷。而異男忘的故事再經由男同志社群討論與傳播後,又被賦予了其他的意涵。本研究即是試圖理解異男忘對男同志個人的意義與對男同志身分認同的影響,以及男同志社群賦予異男忘什麼樣的意義。
男同志因為其身份與認同,又恰巧是這個社會脈絡與時空,所以才面臨到異男忘的情境。但同時,異男忘的經驗也反過來形塑了男同志對自身認同的認知與想法。這樣的故事中蘊含著許許多多的感情,這些感情不易在被發現,卻也同樣珍貴,值得被細心對待、訴說與聆聽。
「人格權」,對這個名詞,你有多少認識呢?沒關係,你只要知道這個東西在你被人家罵髒話的時候會受侵害然後你可以去法院告他侵權就可以了。無論你是什麼身分,只要你是個活人、身為權利能力的主體,你就可以在法律上享有人格權受保障的權利。看到什麼奇怪的地方了嗎?沒錯,問題的癥結點正在於「活人」這個部分,到底是誰說只有活人可能發生人格權受侵害的問題的?人死後難道都沒有這個機會被侮辱或毀謗?想必還是有可能的吧?那如果真的有死者人格受到侵害的事件發生時,又該如何處理呢?我認為這確實是一個值得深究的問題。
本研究採用個案分析法,從實務判決的角度出發(白話點說叫做盯著動輒幾千字的判決書一個字一個字慢慢看),對我國 2017 年以後所發生與侵害死者人格相關的實務判決進行分析。你問我為什麼只分析 2017 年後的判決書?為什麼偏偏要做死者人格受侵害要怎麼救濟這種偏門到不行的主題?詳情請洽專研內文。喔對了,友情提醒(有雷),閱讀前請先斟酌自身精神狀況,若有睏倦、瞌睡行為等副作用產生,純屬自然,請安心服用。
C分場 提問表單
帶著一顆稚氣的心靈來到學術殿堂,我用從前最愛的樂高玩具開始發想,在一篇篇文獻中看見了疑問:到底像 Xbox 這樣的電子遊戲興起後,會不會對樂高這些傳統玩具帶來負面的影響?
因此我希望以電子遊戲的營收當作自變數、傳統玩具的營收當作依變數來探究這個問題。首先以電子遊戲和傳統玩具代表公司的營收資料作為量化數據,再經過哥哥的介紹,認識了經濟學的二階段最小平方法模型(2SLS)。透過這些資料和模型,我可以求得兩變數間是否具有顯著的因果關係,藉以回答研究問題。
儘管我在這篇論文中所尋找的資料在數量或精準度上都顯得小兒科,以專業模型當作工具來探究實然有「殺雞用牛刀」之嫌,我仍很榮幸在高中階段就探頭進入了學術研究的大觀園。
這篇超小的論文是使用 QGIS 畫出面量圖等等後,描述地方創生目前的一些空間分布特性跟弊病的文章。中華民國之地方創生甫推動三四年,各地的地方創生相關計畫高達 8085 件,如果我們將它們細分、畫到地圖上會有什麼結果?政策剛推出,一定有許多需要改善之處,問題早點發現早點解決,且沒有人有對於地方創生做過全國性的探討,故如此耳。希望你們能從我的文章中發現一點收穫~~~~
D分場 提問表單
作為新課綱的實驗品,總是不免令人感到焦慮不安,尤其是在這一年看到這麽許多亂象橫空出世,也讓這個課綱更加的遭受質疑。其中,高中生在選擇社團上的改變,不僅在論壇上有過討論,其事態之大更是曾被媒體報導過。
然而,這到底純屬一樁巧合,還是新課綱真的讓學生在選擇社團時有了更多的顧忌?如果新課綱真的跟學生社團選擇有關的話,又是哪些方面引起學生做出這些決定?
我們無法直接把制度從眼前抹去,我們只能了解制度並在制度下開闢出自己的一條路,同樣的,那些奇特的現象也需要被了解,才能慢慢找出最適合的解方。因此在這裡希望透過這篇論文拋磚引玉,在發表我對於這個現象粗淺的分析後,也期待學弟能夠繼續探討新課綱下不同的問題,即使不能改變制度,但至少在做出一些決策時會更加的踏實,因為我們曾試圖理解過這個制度。
每當我們提起「社會運動」,總是會出現許多兩極的聲音,反對者或許覺得社會運動就是一群血氣方剛的小伙子,承受不了現實壓力成天抗議的行為,但對於支持者來說社會運動或許是初入社會的年輕人,用他們獨特的視角發現生活中的不公不義,從而決定站起來發聲的行為。那麼於 2019 年開始即獲得海內外許多關注的「香港反送中事件」中的人們,又是為了什麼而站出來呢?是為了煽動民族情緒,又或是在許多不公的積累下,決定挺身背水一戰呢?所以我想要透過梳理香港的基本大法——《中英聯合聲明》與《基本法》,和反送中事件中備受矚目的法律——《逃犯條例》與《國安法》這四部文件的脈絡,進而了解反送中事件的人們究竟是為何而反?